【本报记者 长三角联合报道】清晨7点05分,编号G7313的"复兴号"准时从上海虹桥站驶出。记者在车厢里遇到了每周往返沪苏的通勤族张明,他正用笔记本电脑处理文件。"比在上海租房划算,"他指着窗外飞驰的风景,"45分钟到苏州园区,房租省下一半。"
这趟列车承载着长三角一体化的缩影。据铁路部门统计,目前上海与周边城市日均开行高铁超500列,最短发车间隔仅4分钟。更令人惊叹的是交通卡互通——记者实测发现,上海公交卡在苏州地铁、杭州公交、宁波出租车都能使用,真正实现了"一卡走长三角"。
上海龙凤419会所 在嘉善县"上海之窗·智慧科学城",记者看到了产业协同的生动实践。这个由上海张江与嘉善共建的产业园,已吸引132家沪上科技企业入驻。"研发在上海,生产在嘉善"成为新常态。科瑞生物总经理李雯告诉记者:"这里地价比上海低30%,但到张江实验室只要28分钟车程。"
文化融合更具温度。周末的朱家角古镇,苏州评弹与上海说唱同台演出;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的"红船精神"特展,吸引了大批上海学校组团参观;而上海博物馆的"江南文化"巡展首站就选在了无锡博物院。这种文化互动,在长三角已蔚然成风。
上海花千坊419 最富创意的当属生态共治。记者在太浦河畔看到,上海青浦、江苏吴江、浙江嘉善三地环保部门正联合巡查。"以前是'各扫门前雪',"青浦区环保局工作人员指着手机上的联合监测APP说,"现在水质数据实时共享,问题30分钟响应。"
上海品茶网 夜幕降临,记者来到昆山花桥的"上海后花园"。这里60%的住户是上海上班族,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接受上海社保卡消费,菜场里能买到崇明蔬菜和阳澄湖大闸蟹。"白天陆家嘴,晚上淀山湖"的双城生活,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。
据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最新数据显示,上海与周边城市已实现120项政务服务"跨省通办",累计发放异地就医结算凭证超百万张,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5.6万人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。(全文约3200字)
【采访手记】离开昆山时,记者在地铁11号线花桥站看到这样一幕:上海阿姨和苏州大叔因为让座问题互相谦让,最后用沪苏双语聊起了孙子辈的教育。这种自然而然的融合,或许比任何政策都更能诠释长三角一体化的真谛。